当老板只会说「你能力不够」时,其实正在暴露自己的无能
- Amber

- 3月19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3月19日
「营业额不好。」「成效不好。」—— 很多老板只会丢下一句「你能力不够」,轻率地把员工的努力一股脑推翻。轻轻松松一句话,仿佛前面流的汗、熬的夜全都白费。
如果每次挑战新项目,就得一击必中、立刻成功,那这么好的机会轮得到你吗?
连算命老师都不敢挂保证,还得加上「这里要注意、那里要调整」的一堆但书。
如果成功这么容易,为什么你却选择用最肤浅的方式看待失败?
成功与失败,不该只用一句话判断
营业额不好:可能是销售话术不到位、内场应援人力不足,或是客户连结变弱。
行销成效不佳:可能是广告素材太烂、品牌定位混乱、目标客群设定错误,甚至是模式本身就有问题。
问题的根源在哪?
必须逐层拆解、深入探究,然后给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。
偏偏很多人懒得想,喜欢一句话打死全盘,省事又省脑。
这时,我不禁想问:底下的员工、合作的厂商,为什么要为你努力?
赢家 vs. 输家最大的差别,不在于天分或运气,而在于面对失败的态度。
输家——怪东怪西,指责所有人,就是不检讨自己。
他们不只是输,而是输不起。一旦失败,就开始怨天尤人,接着草率换个新方向,幻想下一个机会会是「天选之人」。
但问题是,如果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,换多少个项目都没用,因为结果只会不断重演。
赢家——会挫折,但不会沉溺太久,因为他们知道:
1. 失败是资讯:它揭示了哪里出错,而不是单纯的否定。
2. 行为模式决定未来:如果一直重复犯同样的错,就不是运气不好,而是习惯了错误的行动方式。
3. 调整比抱怨更有价值:问题拆解 → 找到原因 → 检讨改进 → 勇敢尝试新策略,这才是正确的态度。
心理学研究显示,人们面对失败时,通常会选择「自我保护」机制,透过外部归因来减少内心的不适感。例如,错怪市场环境、责怪团队无能,却不愿正视自己决策的盲点。这种模式短期内能让人心理好过一点,但长远来看,只会陷入重复失败的循环。
最输不起的,是自己先放弃了
你有没有发现,有些人总是在同个地方跌倒?
同样的情境、同样的错误,失败后就急着转向新项目,觉得自己应该「大运要来了,不该只有这样」。
但神奇的是,他们的模式总是如出一辙——一开始轰轰烈烈、敲锣打鼓,深怕别人不知道,结果最后总是草草收场。
心理学里有个词叫「习得性无助」(Learned Helplessness)。
当一个人反覆失败又不愿改变,就会觉得「我怎么做都没用」,干脆放弃努力。
这种心态一旦养成,失败就变成常态,成功反而成了意外。
诚实面对自己,才是成功的起点
想成功?请拿出点诚意吧!
别老找借口,别急着把锅甩出去。
愿意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,认真拆解问题,踏实改进,光是这份态度就值得敬佩。
真正的赢家,不是没摔过跤,而是摔了还敢爬起来的人。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