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Labubu出海看中国年轻一代的商业新思维
- NANA FUN

- 6月18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6月27日
从商业角度,Labubu输出了商业价值,并成就了收益,又再次证明文化的影响力。
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一个商品——Labubu,泡泡玛特(POP MART)的核心IP之一(没有尾巴的兔子?狐狸…?)
很多人都会说:“这不就跟迪士尼卖的布偶一样吗?玲娜贝儿那种?”
也有人说:“这不过是玩具嘛,哪有什么技术含量?”
但我越研究越觉得,事情没那么简单。
一、这不是玩具,反应的就是情绪价值,我需要!
传统制造业老板,尤其是60、70甚至80年代出身的企业主,很多人的逻辑是:产品要有“实用价值”才算有价值。
他们会觉得:“这不过是个毛绒玩具,能干嘛?”
但年轻人的想法不一样。对Z世代来说,Labubu不只是玩具,它是陪伴、是收藏、是社交货币,甚至是一种身份认同。(但话说回来,我也有一只小熊,是我的抚慰,我睡觉也要抱着毛茸茸的玩偶,大热天照样需要毛茸茸的毛毯被)
要知道,有一部分人是愿意为“情绪价值”买单,而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性价比。
二、设计背后有文化的底蕴支撑,也不只是为了好看而已
有没有人知道一个可怕的事实,Labubu 是起源于日本,但真正让它火起来的,是被中国品牌泡泡特(POP MART)做起来!
* 泡泡玛特在2016 年引入 了Labubu 相关产品线;
* 然后与艺术家联名合作,打造更具艺术感和文化内涵的设计;
* 结合盲盒营销、限量发售、社群运营等方式,使Labubu 成为中国潮流玩具市场的代表性IP;
* 并通过本地化策略,推动其走向全球市场。
所以可以说,Labubu 的“出生地"是日本,但它真正的“成长舞台"在中 国(吓到🤯)

龙家(Kasing Lung),他来自中国香港,他不是创造 Labubu 这个玩偶的基础造型或是命名的人,但他通过自己的艺术风格,对 Labubu 的外观细节、表情、服饰、色彩搭配进行了再创作。比如:加入东方元素、神秘感、拟人化特征,让 Labubu 不只是一个玩具,而是一个有故事感的艺术角色。
同时,他为 Labubu 设计了一系列的背景设定,例如它是“从魔法世界来的精灵”、“拥有特殊能力的小生物”等;这些设定虽然不一定是完整的故事,但却让粉丝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情感投射。
就设计师而已,打造“艺术家联名款”的做法并不稀奇,龙家本身是香港知名的潮流艺术家,他的作品常出现在国际艺术展中;他将 Labubu 从一个“玩具角色”提升到“潮流艺术 IP”的层次;也让 Labubu 更容易被年轻人、收藏者、潮玩爱好者接受。
三、制造不是问题,关键是用什么方式做出来
说到制造,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东莞。这个城市早就以模型、玩具、公仔闻名,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。
泡泡玛特就是利用这个优势,快速扩大产能。2024年,Labubu的月产量已经达到了1000万只。
但这不是传统的“大量生产、压低成本”,而是结合环保工艺和高精度技术,让产品既有质感又可持续。
新一代创业者不是不要制造能力,而是要用新的方式去激活它。
四、全球化不是出口,而是“走进去”
过去我们讲“出海”,很多时候是指把产品卖到国外,靠价格优势或者渠道资源。
但泡泡玛特的做法不一样,他们是“本地化运营”。光是他们在海外开店、参加当地展会、推出符合当地审美的限定款,真正做到了“走进去”,很多产业都还却步不前。
泡泡玛特很聪明地推出“地域限定款”,比如在日本、韩国、欧美市场,都有特别设计的款式,让不同地区的消费者都能产生共鸣。
Labubu的新元素也把中国的品牌带到世界舞台,也让全球年轻人愿意接受、喜欢、甚至追捧。
这不是简单地卖货,而是建立品牌认知、文化连接。
五、年轻一代 vs 老一辈:两种思维,同一个市场
我身边有些朋友是传产老板,也有电子业、制造业背景的人,他们一开始都不太理解:
“这种东西也能火?”
但其实,这反映的是两代人对“商业本质”的不同理解:
- 老一辈重视的是“产品功能”、“成本控制”、“渠道优势”;
- 年轻一代更看重“情感链接”、“品牌故事”、“用户参与感”。
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,而是时代变了。
年轻人不再只是“做产品”,他们是在“讲故事”,并且让用户成为故事的一部分。
六、总结:这是一种不同造船造车造晶元的颠覆
Labubu的成功,不只是一个商品的成功,也不只是泡泡玛特一家公司的成功。
它代表着一种新的商业逻辑正在成型:
- 从“卖功能”转向“卖情绪”
- 从“代工制造”转向“IP输出”
- 从“被动出口”转向“主动出海”
- 从“成本竞争”转向“文化溢价”
这不是对抗,也不是否定过去,而是”进化”,是这一代年轻人,正在用不一样的方式,走出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路。
写到这里,我脑海里,还闪出了 芭比娃娃,还有Hello Kitty 就是。




留言